轉文自FB Let's con-來諮商
【比同理心更同理】
現象場 (phenomenal field) 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Carl Rogers提出。他認為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,如何看待自己 / 世界,構成了個體獨有的現象場。
現象場指的是:在任何時間與空間情境下,自己所感受或經驗到的一切。因此,現象場又稱為經驗場 (experiential field)。
Rogers認為,心理治療的開展是建立在案主的現象場,必須透過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」理解個案經驗到的一切。
現象場強調 #個體獨特性
環境中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沒有被感受到,就不屬於現象場的一部份。
舉例來說:他人聽到週遭傳來一陣吵雜的聲響,但你專心在想事情沒發現,這些經驗就不包含在你的現象場。
另一方面,如果自己的內在心理有一些感受,即使他人未發現 / 未認同,但由於是自己確實經歷的感受,所以仍屬於你現象場的範圍。
📝例如📝
你看到一則po文覺得很好笑,但朋友覺得不怎樣還吐嘈你。
就算如此,這些好笑的感受仍然屬於你的「真實」,仍算是你個人經歷的現象場。
--
【現象場 X 心理諮商】
相較於同理心談的是「感受對方的感受」,
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切入點則是「進入對方的現象場」
除了感受外,經驗的組成還包含他的想法、身體感受、過往的累積...
只感覺到對方的感受還不夠,要「進入對方的現象場」
才能真正了解、貼近一個人。
✏️舉例來說
當一個人又餓又渴,結果想吃的餐廳沒開,或許我們可以理解他的挫折感受,並且同理的回應。但多少也會覺得:那就吃下一間就好啦!
如果我們可以 #進入他的現象場,以他的視角經歷這一切:
除了想吃的沒開的挫折外,可能還包含今天工作的辛苦、站了一整天腳不太舒服/胃痛、很常想吃的餐廳沒開到有點懷疑自己、想找人抱怨卻怕被朋友笑是草莓的種種 ─ 彷彿你就在他的世界中。
這時你會許會感受到他所做的反應(憤怒、挫折、失望...)就是他當下能做出最好的行動。
對當事人來說,如果治療者真的進入自己的現象場並如此 #貼近自己的感受,就算只是簡單的回應「辛苦了」,加上一個真正感同身受的表情或肢體動作。這種「他真的懂」的連結,帶來的療效或許會比各種分析、同理或討論更加直接與強大。
這也是為何人本主義治療常被戲稱是「嗯哼學派」卻仍然有效的主要原因。
--
「或許真正的理解需要的是理解的意願,而不是言語」
當我們沒有因為「大概知道」對方的處境就停止靠近與關心(例:店沒開不是很常見嗎),並試圖以他的位子感受他所經驗的種種 (事情看起來不大卻很挫折,可能還有我不知道的原因),才有可能真正貼近對方的感受。
這樣的貼近需要的不是語言,而是意願。
而這樣的靠近就是心理諮商很重要的療效因子唷!
#諮商小辭典 EP12
#哇小編也太貼近個案了吧
#先承認範例那個人就是你自己
留言列表